建议引言部分和二十四孝故事分两天发
发到笔记里的文字内容: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。汝知之乎?”曾子避席曰:“参不敏,何足以知之?”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---摘自《孝经》
引言:
大家好,今天想来跟大家聊聊孝顺父母的话题。说起孝大家马上就会想到“百善孝为先”这句话——这可不是一句空话。孝道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。他规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道德,进而维系着社会、国家、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。
什么意思呢?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:古代圣王有一种极其崇高的“德”,非常重要的“道”。用它来治理天下,民众都能够和睦相处,相亲相敬,上至国王,下至百姓,都不会相互怨恨。孔子说的这个“至德要道”,就是孝道。孝道,是德行的根本,教化的出发点。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还说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”就是说,一个遵守孝道却又喜欢冒犯君主的人,实在太少了。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子女对父母的“孝”可以向上延伸扩展为对君主的“忠”。因此,古人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。家族文化以“孝悌”为基础,遵循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”的基本伦理。
那么怎么做才能说是“孝”呢?孔子告诉我们:首先要知道怜爱亲人,而爱护亲人则要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。因为人的身体,是父母给予的。身上哪怕是一根头发、一小片皮肤,既然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,就应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心。保全并爱惜自己的身体、不敢使其有所损伤,这就是孝道的开始。
而一个人立身天地之间,不为世俗利欲所诱惑,那他的人格,就是合乎标准的,就可被称之为“立身”。人做事走正道,不越轨,不妄行,有始有终,这就是“行道”。他人格伟岸,道德高尚,既为当时众人所景仰,又会流传于后世。由于人们仰慕他的德行,就会追根溯源,认为是他父母教养有方的结果。这样一来,他父母的声誉,也因儿女的德望而显耀起来,这就是孝道的完成。
中国传统的“孝文化”在自身发展过程中,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、生动感人的故事,人们从这些故事中受到教益,反过来又不断丰富着孝文化的内涵。比方说“涌泉跃鲤”的故事,至今仍为广大众所传诵,其原因就在于姜诗跟他的妻子的孝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。
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们会陆陆续续给大家讲24孝中的小故事,希望大家会喜欢。
内容:
第一天(不用录音):王祥——卧冰求鲤
大家好,今天我们就正式跟大家讲“二十四孝”的故事。二十四孝流传自元朝一位文官,他收集了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到宋朝为止的经典孝道故事,编辑成书。近代有些比较偏激的人对古人的“尽孝”嗤之以鼻,喜欢说他们是“愚孝”;其实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,“寸草心”又怎么能报答得了“三春晖”呢。大家说是吗?
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叫王祥。
王祥是晋朝琅邪临沂(读:宜)人,字休征,天性纯孝。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,继母朱氏,对王祥心怀偏私,特别讨厌他,经常以小事为借口打他,也常常在他父亲面前捏造是非诬陷王祥,因此他的父亲渐渐的也不喜欢他了,每天让他打扫牛房,做各种粗重下贱的工作。但是王祥丝毫没有怨恨他的继母和父亲,反而更加谨慎孝顺。
王祥的父母生病时,他尽心侍奉在旁,煮的汤药一定要亲口尝过,可谓是尽心尽力。有一天,王祥的继母想吃新鲜的鲤鱼,但那时天寒地冻,河里的水都结冰了,去哪里买鱼啊?但王祥为他的继母,不顾严寒,到河边解下衣服,趴在冰上,用自己的体温去将河面的冰解冻。后来,河上的冰块果然裂开了,跳出一对鲤鱼,他拣起来拿回家做给他的继母吃。乡里的人知道后都惊叹,认为是上天被王祥的孝心感动,在河面上裂开了一道口子,还跳出了鲤鱼。
蜀汉末年,王祥的父亲去世了,当时又遭遇战乱,王祥为了保护他的继母,和弟弟王览逃难到庐江,在那里隐居了三十年。期间,州郡推荐王祥做官,但他以弟弟还年少、需要人照顾为由,将这个差事辞去了。后来他的继母去世时,王祥也尽礼守丧。
徐州刺史吕虔(读:千)因为赏识他的孝德,推荐他为刺史佐吏,但是王祥还是不想去。这时,他的弟弟王览劝他,并为他准备了牛车,王祥这才应召赴任。他刚刚上任时,徐州盗贼横行,王祥就带着士兵平定了强盗,使徐州境内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,人们安居乐业。
我们讲一个故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,但是王祥却用几十年的光阴以德报怨,不但不怨恨欺负他、冷落他的继母和父亲,反而更加尽心尽力侍候他们,尽孝道,行善事,守礼节,试问现在社会上的人们,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?
后来王祥升至太保,加封睢(读虽)陵公,享年八十五岁,他的五个孩子,个个都富贵长寿,满门吉庆。现在看来应该都是他尽孝所得来的福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