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比如说父母帮着带孩子这事儿吧,虽然老人感觉牺牲了自己的时间、做了免费的保姆,可我们还总是不满意,縂是忍不住要嫌弃、要责怪,搞得关系挺紧张的,大家都不舒服。那怎么办呢?我想啊,这个时候,我们做晚辈的,如果多体谅父母的不易,想一想,他们忙碌了一辈子,好不容易退了休,却比上班更辛苦,工资要补贴进去不说,时间也不自由,完全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上班时候就盼着退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谁知退休了一天的时间都被带娃和家务填满,有时连生病了也无法“请假”,就这样,没有按照儿子媳妇的要求照顾好,还要常常看我们的脸色,我们如果换位思考,他们的委屈也不知道有多少呢。
所以呀,如果我们把感恩看的重一点,把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记得牢一点,那么遇到矛盾时,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忍耐,更多的退让吧?尊卑有序,可不要把孩子和老人的顺序搞颠倒了,否则,那不是就乱了纲常,坏了风水吗?
养儿方知父母恩,既然我们已经做了孩子的父母,那么我们肯定会有更多机会体验到做父母的辛苦,如果我们常怀报恩的心,也许我们这个家里的风水,就会越来越顺畅,越来越如意了。我们来看看古代一位蒙冤受了气的媳妇,她是如何尽孝报恩,又如何得到好运的。
东汉时期四川广汉有一位姓姜名诗的官员,他娶了庞三春为妻。姜家夫妇都对母亲非常的孝顺。尤其是这个媳妇庞氏,婆婆喜欢喝江水,她就到七里以外的沱江去挑水。婆婆喜欢吃切细的鱼肉,夫妻俩就把鱼肉烹作鱼脍给母亲吃。
后来由于姜诗的姑姑从中挑拨,夫妻之间产生误会,婆婆生气要赶走媳妇,姜诗因为是个孝子,也不明就里便休掉了妻子。庞氏被休后,虽然很伤心却并无怨恨,居住在一家庵堂内,那个时候被休妻我想是件很要命的事,不能囘娘家的,她只能在这个尼姑庵里不分昼夜地纺织干活,然后托人帮忙把织好的布匹拿去卖,再换些米呀肉的,自己舍不得吃还要让邻居帮忙送回家去孝敬婆婆,并嘱咐不要说是自己送的。你看呀,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很敦厚善良的,尤其是做女人的,受些委屈,都尽量去承受忍耐。讲贤惠,重名节。
他们有个儿子叫姜安安,当时只有七岁,他也很孝顺,他怕母亲在庵堂吃不饱饭,便每天上学时把自己带入私塾的大米放一把在土地庙的小洞里。积存一段时间后,便带着大米去看望忍受冤屈的母亲。当安安把米送到庵堂时,庞氏发现这些米的颜色怎么都不是一样的呢,怕孩子学坏,马上质问儿子米的来历,安安只得实话相告。庞氏听后,忍不住抱着儿子痛哭一场。
后来,婆婆奇怪邻居经常送来好吃的东西,就追问哪来的,邻居便告诉她是庞氏,并说明她的冤屈,婆婆知道自己冤枉了媳妇,这才让儿子接她回家。庞氏回家这天呀,院中忽然泉水喷涌而出,味道与婆婆喜欢的江水一样,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水中跳跃出来。从此以后,庞氏便用这些来奉养婆婆,不必再远走沱江了。
还传说,东汉赤眉军造反路过此地,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孝妇姜家的住地,立刻下马,传令三军悄悄行军,以免惊扰大孝之人。因为他们知道,大孝之人是受神灵看护的。后来,各级官员经过此地,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,渐渐成为传统。
好了,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。希望朋友们喜欢我们的节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