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們好。《清平调词三首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七言乐府诗。这三首诗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,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氛围,一下子把境界从人间拔到了天上,引人遐想无限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三首詞吧。
清平调词三首
其一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其二
一枝秾艳露凝香,云雨巫山枉(wǎng)断肠。
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
其三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
解释春风无限恨,沉香亭北倚阑干。
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,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。唐玄宗天宝二年(743年)或天宝三年(744年)春日,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花,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。唐玄宗却说,赏名花,对妃子,不可用旧日乐词。因此紧急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。李白奉诏进宫,即在金花笺( jiān)上作了这三首诗。
细细想来,历史上美貌的妃子很多,君妃赏花的场景也不少,为什么单单这一幕被记载流传了下来,仅仅因为杨贵妃的美貌吗?我想不是的。
形容一个女性花容月貌,常常说她像仙女一样美。为什么人类常常要把眼前所见,比作天界的人和事,才足以形容我们的感叹呢?如果仙界是根本不存在的,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,而又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呢?莫非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,都深藏有一份对仙界家园的记忆吧?
这三首诗表面上是写杨贵妃的美丽,文字的精彩当然是不必说的,而从更高的历史角度看,这实质是从一个侧面记录和称颂了唐代盛世的辉煌。历史上的这一幕戏是无比壮美华丽的,我在静下心来反复读这几首诗的时候,感觉自己来到了当时的那个场景中,尊贵的君王,天才的诗仙,美丽的贵妃,这三个人本身就来历非凡,还有那盛开的牡丹,衣冠整着的梨园弟子,鼓乐齐鸣,贵妃翩翩起舞,君王满面带笑,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,真是美不胜收。他们共同演绎了这一幕,目的是使后人对盛唐有一个间接的体验,同时对神传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。
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,清平调词这三首诗才能带着她的使命,流传千古吧。